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晚清为什么有留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晚清为什么有留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简述清末留学教育的勃兴?
清末留学教育的勃兴,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投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广大的知识分子愿意走出去,与世界接轨并汲取外来的文化与知识。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兴起的主要原因?
近代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在当时的大清朝,出现了洋务运动,目的是为了振兴国家,以追赶西方国家,洋务运动提出了派人去国外学习洋人的技术,既所谓以夷人之技制夷人,在这种情况下,大批的学生开始被送往国外进行留学,甚至包括一些儿童,这就是近代中国出现留学热潮的原因
1900年为什么留学生骤然增加?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用强盗行径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彼时正值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势力范围迅速扩张。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签署了《马关条约》,割让出台湾、辽东半岛。
这次战败让一向不可一世的清廷意识到了自己不再是天朝上国,各处大臣纷纷上表,为战果痛心,同时总结失败经验,提出整改方案。其中大兴教育成为重要的一条,而当时国内的传统教育显然已经不足以培养能够适应新式战争和社会的人才,因此培养留学生就成为清政府大力推广的方案。
同时,从国内学生的角度来说,科举制度被废除,出国留学也就成为他们最好的出路。因此,在1896年到1911年间,清末社会掀起了一股留学浪潮。但是,当时清政府对于出国留学相关的政策和管理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因此输送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归来展现的结果也大不一样。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留学生,是从1847年开始的。当时中国政府的第一选择是美国,但是留美幼童被撤回后,这个国家的留学项目在清廷受到了抵制。同时当时正值美国排华的高峰,因此那一时期向美国输送的留学生数量非常稀少。
一直到1904年,状况有了转折。《百年来中国留美学生调查录》的数据显示,1896年到1911年间,除了尚未入学的预备生,和出于特殊阶段的比如实习生等,在美国正规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共计558人。
而《教育杂志》的数据显示,到1911年清朝行将灭亡之际,共有留美学生650人。短时间内,留学人数的急剧增加,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美国对中国的留学生政策进行了调整。当时美国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决定用庚款资助中国留学生,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
恰逢当时中国科举制度废除,留学成为当时学生的最好出路,而且留美学生的地位要高于留日学生。尽管之前很多学生为学费担忧,所以退而求其次选择其他国家,但是在庚款助学的吸引下,一些学生打消了顾虑,加入到留美的行列,因此才会有了留美人数的迅速增加。
在1900年之前,清廷认可的留欧国家还比较单一,大多为英、法、德三国。1900年之后,留欧国家体现多样化,新增的有比利时、俄国等。根据清末的一项报告统计,1908年到1910年,留欧的学生大概500人左右,其中选择法国的有140人,英国124人,德国77人,俄国23人。
中国清朝第一批留学生有多厉害?是怎么选拔的?
如果要以“批”为量词的话,那么1871年出发的大清留美幼童便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了。如果要问他们有多厉害,那么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京张铁路的总设计师詹天佑无疑是其中最为响亮的名字,而其他一些名声相对较小的留学生,也同样为近代中国做出过难以替代的贡献。比如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的创办人之一蔡绍基,卓越的铁路管理者梁如浩,外务大臣梁敦彦,第一个被允许在美国执业的华人律师张康仁,杰出的工程师郑廷襄,成才率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要谈到选拔,可以说最初几乎无人报名,但清政府也没有降格以求,从在上海设立预备学校招生起,挑选的条件就极为严格:“凡肄业学生必须身家清白品貌端正禀赋厚实资质明敏者方可入选。其身体孱弱及废疾者概不收录。凡挑选以年在10岁至20岁为率,凡12岁至14岁者择其文理略通即可入选,其15岁至 20岁必须中国文理通顺及粗通洋文、略解翻译方可入选。”最终,还是有100多个家庭把自己的子弟送来报名,其中广东人占70%,而广东人中近一半是来自香山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晚清为什么有留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晚清为什么有留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