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陈独秀为什么到日本留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陈独秀为什么到日本留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觉醒年代16集解析?
胡适上台讲话,提出推广白话文。黄侃当场唱反调,指责胡适推广低俗无文采的白话文。胡适认为白话文更简便,通俗易懂,百姓们更喜欢。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胡适提议做一个实验,假设自己接到一个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好友聘请,自己对在政府工作不感兴趣,于是回电报婉拒朋友。
电报按字收费,黄侃用文言文报了十二个婉拒文字。张丰载趁机起立,拍黄侃的马屁,认定黄侃报的文字内容文采翩翩。一些女学生见张丰载当众捧夸黄侃,于是纷纷向张丰载扔纸团。
胡适用白话文回电报,内容简洁易懂:“干不了,谢谢。”
黄侃认为内容过于低俗,对读电报的人不敬。胡适认为“干不了”三个字表达了自己谦虚的态度,“谢谢”二字表达了对读电报的人的尊重。五个字就把自己的立场表达出来了,字数比黄侃想出的十二个字少了一半,节约了一半的钱,何乐不为?在场的学生们如梦初醒,纷纷认同胡适使用白话文的观点。
新文化运动三巨头?
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
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和李大钊等人举行了新文化运动。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提出“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儒家学说。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颀,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徽州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16]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等。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是指陈独秀、胡适和鲁迅,他们对新文化运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独秀创建了一本让人至今耳熟能详的杂志,即《新青年》。他在新文化运动期间积极宣扬“民主”和“科学”两个口号,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抨击旧的传统文化。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是号召民众使用白话文。他在发表的文章中积极使用白话,在文学界引起很大的轰动。当旧式文学大儒批评他是,胡适也用白话诗很幽默地回过去。
大文豪鲁迅被称为“骨头最硬”。他也曾经在杂志上发表了许多的白话文,他的文字发人深省,至今依旧有着很大的魅力,还入选了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对后世影响深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陈独秀为什么到日本留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陈独秀为什么到日本留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